第三百四十二章:朕,要为万世开太平 (第1/2页)
等秦大学士退下去之后,贾琮重新思索了一番。
然后贾琮也不得不承认,燕云的变革,是不能照搬下去的。
他这个皇帝,虽然也是从马上得来的。
大夏也已经被打烂了,但是又并没有烂的如此彻底。
并非完全打乱重建,大夏的士绅和世家豪门,势力依然极为强大。
他们依然把持着地方。
因此,想要将土地收归国有,势必会引起整个华夏的动乱。
到时候,怕是不知会死多少人。
将土地收归国有,还是艰难呢。
而若是引起天下士子共愤,地方官员全都辞官不做的话,贾琮甚至找不出这么多官员来填补这些空缺。
因此,这一条,目前的确无法实施。
不过,倒是可以下一条旨意,普通百姓家,田亩在百亩以下者,禁止出售土地。
如此一来,能够保证百姓土地不被兼并。
要卖田,也惟有那些世家大族卖田的份儿。
并且只要那些世家大族犯了错,便能够借机抄家灭族,将他们的土地回收回来。
土地兼并,是历朝历代走向灭亡,基本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。
贾琮还是试图从政策上解决这个问题。
接下来,贾琮又找寇大学士和林如海商谈国事。
接下来的变革,需要三位大学士齐心合力去推动方可。
并且,贾琮还有许多事情要做。
比方说,如何在华夏全面推动新学?
只是建几座学堂?朝廷扶持?
这样极为可能会浮于表面,看上去欣欣向荣,实际上没什么成果。
匠人的地位,素来不高,还在士农工商之下。
商人的地位就已经够低的了,而匠人地位,还在商人之下,由此可见一斑。
因此,贾琮决定,也学幽州一般,通过新学考试,可以担任一些底层的官职。
同时提升匠人的地位,将其和士农工商并列。
而这些事情,都是需要通过三位大学士去实施的。
同时贾琮还要在大夏全国范围内,推广玉米、地瓜、花生、土豆等新型农作物的种植。
这些农作物,产量极高,并且可以做到两年三熟。
一旦能够在整个大夏全面推广开来,最起码能够养活三万万百姓。
在原本历史轨迹中,清朝就是在推广这些新型农作物后,国内人口达到了三万万之多。
到了后期,更是几乎达到四万万的地步。
而在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,一直到宋朝,人口才过亿。
到明朝,人口最多达到两亿之多。
如今的华夏新立,因为刚刚经过连番的战乱,人口锐减。
如今也有一亿多人。
而只要将三种新型农作物全面推广之后,人口就能开始爆炸性增长。
当然了,也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才好。
若不加控制,怕是要像阿三一样,人口毫无节制的疯狂增长了。
而如今华夏朝堂,以三位大学士为尊。
其中寇大学士,因为其资历的缘故,受所有人尊重。
林如海次之,但他是皇上岳父,当朝国舅爷,因此威信也也是极高。
秦大学士最次,但他八面玲珑,况且朝中本就有许多前朝旧臣。
而这些旧臣,倒有许多,都依附在秦大学士门下。
因此,秦大学士势力,正在隐隐间增加。
不过,因为贾琮这个开国之君,能够压制三大学士的缘故。
因此,三大学士朋而不党,并且他们或许有政见不合之处。
但是并没有掀起所谓的党争。
而因为变革之故,也让三位大学士,齐心协力。
因此,朝堂之上,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态。
好吧,基本上开国皇帝,都能做到这一点。
他执政早期,朝中大臣,基本都是贤能的。
至少在前期,基本不会出现大奸臣,因为这段时期,没有大奸臣生存的土壤和空间。
半月之后,秦大学士上奏,提出摊丁入亩、士绅一体纳粮、火耗归公等策略。
这种变革——甚至都说不上是变革。
变革的意思,重在一个变字,就是改变以前的做法。
而目前,华夏刚刚立国,目前的律法等等制度,都遵循旧制。
秦大学士提出的策略,倒可以说是华夏的立国之策。
秦大学士的提议,在朝廷之中,引发轩然大波。
自宋以来,元朝除外,朝廷一向十分优待读书人。
在明朝,只要中举之后,家里三百亩土地,就可以免于纳税。
在夏朝,同样是如此。
而如今,皇上登基之后,秦大学士这个奸贼,却是要一刀斩断朝廷对读书人的拥戴。
而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,都是读书人——好吧,武将基本并非科举出身。
但是武将也同样免于纳税。
这一次,秦大学士等同于得罪了所有人。
因此,这个奏折一出,秦大学士,便受到疯狂弹劾。
甚至有激进的大臣,恳请皇上诛杀此獠。
甚至就连秦大学士派系的官员,有些都开始抨击起了秦大学士。
而寇大学士和林如海,见状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他们知道这三项政策,会引起强烈反对,但也没料到,只是在朝堂之上,就会激烈到这般地步。
秦大学士,更是面如死灰。
今日他提出这三项提议,其实就是皇上借他之口,来试探文武百官的。
如今,倒是试探出百官的态度来了。
只是,这反扑,来的未免忒强烈了些。
秦大学士觉得,接下来,皇上为了平息众怒,只怕就要拿自己祭刀了。
这三项提议,也将会搁置不提。
以后税赋政策,依旧会遵循前朝旧例,而自己,只会被当做一件牺牲品罢了。
群臣步步紧逼,强烈要求贾琮治罪秦大学士。
此时,林如海上前一步,便要说话。
而贾琮,则是没给林如海这个机会。
林如海可寇相,自然是知道贾琮心思的。
林如海站出来,便是要为秦大学士解围。
只可惜,林如海,怕也阻挡不住满朝文武的怒火。
“放肆!殿堂之上,吵吵闹闹,成何体统?”
“尔等皆为我华夏忠臣,如今竟如贩夫走卒般吵闹,成何体统?”
“请皇上恕罪!”
贾琮又向闹得最欢的户部尚书问道:“户部尚书,你也曾在前朝为官,朕来问你。”
“前朝的农税,前期和后期相差有多少?是何缘故造成这般情况?”
户部尚书回答道:“启禀皇上,前朝前期农税,约有两千两百万银子,到了后期,大约只有五百余万两。”
“造成这一原因的缘故,是因为士绅不需要纳税,而士绅兼并了大量的土地,导致纳税的土地越来越少。”
户部尚书,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,但这个问题,是隐瞒不了的。
而文武百官,除了少数一些官员之外,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如今听到这两个数字之后,也不由暗暗心惊不已。
从两千两百万,直接降到了五百万,这个幅度,实在是太可怕了。
贾琮又冷笑道:“前朝为何灭亡?若要总结起来,大约能总结出十几条缘由出来。”
“但是归根结底,还是士绅土地兼并,税收不足,国库空虚所造成的。”
“而税收为何不足,国库为何空虚?都出在士绅不需要纳税这一点上。”
“士绅不纳税,时日一长,国家必亡!朕不信,你们不懂得这个道理。”
“尔等只念着你们一家一户之私利,而置江山社稷于不顾!倒真是好臣子啊!”
“朕不怕实话告诉你们,这三项策略,其实是朕的主意!”
“朕是开国皇帝,在朕治下,土地兼并不会太严重,朕哪怕不推行这三项政策,同样能够创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出来。”
“史书上,也会为朕浓墨重彩,书上一笔。但是,朕就要将这个亡国之患,留给后世子孙。”
“这种事情,想要推广起来,是极难的。若朕不做,后世子孙做起来,更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。”
“因此,这件事情,便由朕来做好了!”
“朕要为儿孙,留下一个清明的江山!朕,要为我华夏,开万世之太平!”
贾琮慷慨激昂过后,朝堂群臣,不由都是陷入沉默之中。
其实,就在秦大学士上奏的时候,他们何尝猜不到,这其实根本就是皇上的意思?
但是,他们依然假装不知,强烈反对。
为的,就是要让皇上收回成命。
但他们没想到,皇上竟然这么刚,竟然果断承认,就是自己要进行变革的。
并且,哪怕遇到再多险阻,也一定会大力推行。
那么,他们到底还要不要继续谏言呢?
若继续谏言的话,势必会得罪皇帝。
而得罪一位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,殊为不智。
因此,在一番沉默之后,文武百官便做出决定——依然要谏言。
得罪皇帝,固然可怕。
但是不得罪皇帝,他们就要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了啊!
他们将会被天下读书人骂做奸臣,毕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千年万年,都将仍受人唾骂。
户部尚书,率先跪下说道:“皇上,臣等并非看不到这一点,实在是,这变革,根本做不到啊!”
“我华夏,乃士大夫和皇上共治天下,而皇上此举,要动的是所有士大夫的利益,岂能成功?”
“皇上,历朝历代,并非无人想推动这等变革,但是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